在航展上亮相的“翼龍I”無人機模型(資料圖)
2010年底,中航工業(yè)成都所主管所領導李永光負責,產品部牽頭,聯合科研部、質量檢驗部、試驗工廠以及無人機部的相關人員共同組成的無人機IPT生產團隊成立了。
站在國外飛機生產應用工藝管理的高起點上,按照總裝任務的具體內容和特點,IPT團隊設立了以生產組織辦公室為領導,下設調度、工藝、庫房、總裝、聯試、質量檢驗和技術資料7個組的現場組織機構,以文件形式明確定義了各部門職責、分工界面和工作流程。
緊緊圍繞“人、機、料、法、環(huán)、測”六大生產要素,IPT團隊從工藝、人員、物料和現場辦公條件準備、工具設備生產和購置、質量控制/檢驗文件編寫、總裝/調試/試飛/交付等方面研究制定了詳細周密的計劃和嚴格的規(guī)章制度,做到早起動、早到位,保證集成交付各個環(huán)節(jié)的協調和暢通。
在試驗工廠副廠長茍新權的帶領下,工藝組的同志們及時總結,不斷優(yōu)化,為保證工藝文件的編制更切合裝配需要,茍新權和負責工藝編制的劉穎肸、肖瑞等每天在裝配現場和工藝室間來回跑,嚴格按照工程設計,并結合裝配水平和質量控制要求,編制出適用于飛機小批量、單架次生產管理AO(裝配指令)單。
一張張的AO單,構成了一本本的裝配大綱,形成了一套套的圖紙,對應著每一架飛機。翻開裝配大綱,機型編號、責任人、裝配材料、操作方法、檢驗標準、質量記錄等各種信息一目了然。“飛機的生產質量怎么樣?裝配大綱就是生產過程的‘保證書’。”產品部部長劉波一語中的。
“抓問題,做到現場、現物、現策”,“干工作,做到細心、精心、用心。”這一成為無人機IPT生產團隊高度認同和貫徹始終的指導思想。
在航展上亮相的“翼龍I”無人機模型(資料圖)
他們在裝配過程中堅決貫徹“質量第一”的思想和嚴防多余物、嚴防零件劃傷、嚴格執(zhí)行防腐措施的“三防”方針,以安全生產為主線,秉承“下道工序就是你的用戶”的精神,一絲不茍地按照裝配大綱、操作規(guī)程和技術規(guī)范開展生產和試驗,做到“科研生產”和“安全質量”兩不誤、兩促進。
根據工藝架構,現場實施分區(qū)負責制,各個區(qū)位逐一落實責任人,并在機體上注明。每天收工前,負責人都要進行“三清”(清工具、清零件、清多余物)工作,嚴防在生產過程中有多余物殘留在機體內部。“拿進去多少東西,就得拿出來多少,一個螺釘都不能少。”
從現場總裝看板上,可以了解到目前整個總裝生產的進展狀態(tài),現場AO單的動態(tài)執(zhí)行情況,每一架飛機的架次號和負責人,當天的作業(yè)文件情況表、現場檢查表,以及寫有工藝員、操作員和檢驗員名字的施工配置表,內容十分詳盡。
正是得益于這些看板,生產組織辦公室可以及時知曉對項目進度產生重大影響的問題,并在每周召開的現場例會上,及時召集項目主管、設計、工藝、質量檢驗等相關責任人,通過現場分析、決策、落實,快速有效地解決生產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,從而大大提高了管理執(zhí)行力和工作效率,使生產的進度和過程質量得到有力保障。
從人員的落實到每一張工藝文件的編制、每一個零件的生產、每一項標件的采購,每一件產品的裝配、每一道工序的檢驗,無不浸潤著團隊成員的心血與汗水。大家克服困難,不畏酷暑嚴寒,每天兩點一線往返奔波于所里和總裝現場,汗水濕透了衣衫,又被自己的體溫烘干……
沒有周末,沒有節(jié)假日,有的只是各項工作的節(jié)點與最后的完工期限。
在阿富汗戰(zhàn)場得到廣泛使用的美軍“捕食者”無人機(資料圖)
李永光被團隊成員們戲稱為“永動機”,打從總裝工作啟動的那天開始,他幾乎天天“蹲點”在裝配現場,逐一落實解決生產準備以及生產中遇到的各種問題,似乎永遠也不知疲倦。
作為無人機集成生產的主要責任單位,產品部全體人員都投身到總裝生產的各項任務中。以劉波部長為首的部領導班子,在處理好部內工作的同時,全力以赴致力于無人機生產管理,哪里有生產線,哪里就有他們的身影;
已經退休的老專家戴秀梅,兢兢業(yè)業(yè),身兼數職,克服項目多、涉及面廣等困難,圓滿完成了好幾百項的標件采購任務,使總裝工作沒有因為標件缺貨耽誤一天進度。
當開鉚、安裝、試驗等一個個關鍵節(jié)點被突破;當經過IPT團隊成員的手組裝完成的無人機接連實現首飛,靶試命中目標,完成鑒定試飛;當各級領導豎起大拇指;當最終用戶點頭首肯;當訂單如雪片般飛來……
這支能打硬仗、善打硬仗的IPT生產團隊,用實實在在的行動讓成都所無人機集成生產從無到有、從有到優(yōu),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與成功。
“要牢牢把握軍品研發(fā)與型號科研同根同源的優(yōu)勢,結合研究所的核心能力和資源優(yōu)勢,進一步完善軍品產業(yè)發(fā)展規(guī)劃,創(chuàng)新軍品研發(fā)體制,探索建立軍品研發(fā)專業(yè)團隊,著力打造軍品集成發(fā)展平臺,開辟技術優(yōu)勢向產品優(yōu)勢和市場優(yōu)勢轉化的有效途徑,圍繞技術含量與附加值高,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項目和產品,開發(fā)并逐漸形成拳頭產品和新的經濟增長點,提升研究所的產業(yè)整體競爭力。”
季曉光所長的這段話正是對兩年來無人機集成生產工作的最好總結。